超自然科学与古文明科技
this site the web

达文西新密码!蒙娜丽莎画里藏着耶和华

达文西的艺术世界再度吹起新阴谋风暴,一个神秘团体宣称运用镜子反射所呈现的镜像,发现了隐藏在这位艺术大师一些旷古巨作内的圣经影像。

生于1452年,卒于1519年的达文西,经常采用镜像书写(mirror writing)的来技巧来创作,透过这种写出字型正确但左右方向完全相反的文字、数字或字母,来防止灵感遭到窃取,以及隐藏当时不见容于罗马天主教会的科学理论。而这个名叫「神圣雕刻与绘画之镜基金会」的神秘团体,据信就是用了同样技巧,在「蒙娜丽莎」与「最后晚餐」等知名创作中,发现了他们所谓的神秘脸孔与宗教符号。

该团体宣称,当他们观察目前挂在伦敦国家艺廊的达文西素描「圣母、圣婴和圣安娜」(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和「施洗者圣约翰」(Saint John the Baptist )时,透过镜像发现素描中出现旧约圣经中的上帝耶和华,而且还带着梵蒂冈的皇冠。







他们的发现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达文西的绘画主角似乎都是指着或凝视着太空,好像在搜寻上帝一般。

该团体指出,应该利用镜子仔细检视达文西的所有绘画创作,以找出其中的秘密。他们说,这可以解释为何在圣母与圣婴素描中,施洗者约翰似乎的眼光似乎是越过耶稣望向远方。

当把镜子放置在蒙娜丽莎的右手肩位置时,他们声称似乎也发现到同样的耶和华脸庞出现在蒙娜丽莎画中。至于著名的最后晚餐画中,他们也宣称在耶稣前方的桌子上发了的确发现到一只翻过来的圣杯。





在施洗者圣约翰画中,同样的镜像技巧显现出画中有个四只脚东西的影像;而在「伊甸园」画中,则发现生命之树的图像。毫无例外的,施洗者圣约翰在图中的两手指向镜子必须放置的位置,这样才能看出隐藏的图像。

根据该团体指出,镜像技巧为米开朗基罗与拉斐尔,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所常使用的技术;类似的镜像,也可以发现在佛教著名的绘画与雕刻当中。

该团体去年曾致函梵蒂冈来解释他们的发现,但是教廷在回函中仅说,他们的发现无疑会引起艺术史世界的热烈讨论,因此需要「坚实的证据」才能获得重视。

河套人化石年代提前 人类起源存争议 (图)



2006年12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博物馆发布了一条惊人消息:中国学术界目前确定,内蒙古鄂尔多斯“河套人”的生存年代距今约7万年至14万 年间,而这比过去认为的年代至少提前了3.5万年左右。“河套人”年代的确定,无疑成为了一个重要结点,将我国考古界目前所发现的具有现代人体质特征的古 人类化石有机地串联了起来。它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又一次引燃了2007年考古学界对现代人起源的争论。


在现代人起源的问题上,多地起源说和非洲单一起源说的争论由来已久,被主流派人群所赞同的达尔文提出的非洲起源说,往往又因为存在不少难以自圆其说的漏洞,而被多地起源说的赞同者所质疑。


为什么“河套人”的生存年代前移,会使原先在人类进化史上地位并不显赫的“河套人”,成为破解中国现代人起源之谜的关键。它又是怎么给多地起源说增加新的 证据?为此,记者专访了发布这条消息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博物馆的副馆长杨泽蒙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等专家。


上世纪80年代,两家科研机构对“河套人”的年代展开激烈争论


“河套人”的生存年代为什么会如此难以确定呢?杨馆长介绍,自1922年,法国的天主教神父、地质及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到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最南端的萨拉乌 苏河流域考察时,意外地采集到了许多动物化石和人工打制的石制品和骨角器,并从发掘到的化石中,确认出一枚人牙后,“河套人”便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而考古 界对“河套人”的年代的判定,普遍认为在5万年之内。


杨馆长说:“‘河套人’的年代争议,缘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科学考察。”当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 研究所的两路专家联合进行了科学考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当时最先进的碳14同位素的方法对萨拉乌苏遗址测定,认为“河套人” 年代应该在3.5万年左右,不会超过5万年,而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对“河套人”生活地层内沙土的分析测定,其年代还应该再 往前推一些,超过5万年。


于是,两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联合科考的结果没有对外公布。“河套人”的确切“年龄”认定一拖就是20多年。


未发现“河套人”以前,中国究竟有无旧石器时代的遗存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

黄慰文研究员作为当时参加科学考察的专家之一,向记者证实了杨馆长的说法。


黄慰文说,在未发现“河套人”以前,中国究竟有无旧石器时代的遗存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河套人”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如果能在亚洲 找到早于6万年前,具有现代人体质特征的古人类化石,就能把我国的晚期智人这一链条穿起来。对 “非洲起源说”是个有力的回击。


依据非洲单一起源论。简而言之,就是目前地球上各个人种都是十多万年前,某一非洲女性祖先的后代,这个非洲女性祖先被称为“夏娃”。这种理论认为,“夏 娃”的后代离开非洲扩散到欧洲和亚洲等地,“河套人”的年代一提前,也就意味着作为现代人的鼻祖,东亚地区的晚期智人自成一脉,和“夏娃”是同时期的,不 存在先后关系。


“河套人”如果距今7万年至15万年,将会有力地支持人类多地起源说


“河套人”年代的断定,到底是5万年前还是5万年后?


黄慰文说:“科学毕竟是发展的,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发现碳14同位素的方法测定范围不超过5万年,超出5万年就不太准确了。后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光荣和他的学生采用另一种同位素方法,热释光方法所获得的结果为距今7万年至15万年。


就在不久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尹功明用更加先进的光释光方法测定,也证明萨拉乌苏遗址的年代不晚于距今7万年。


黄慰文说,这些测定是站在垂直陡坡,往地下60米处挖掘采样,条件相当艰苦,而且,上述结果也符合萨拉乌苏动物群和地层学观察对于遗址的判断。所以,我也转变了看法,认同“河套人”的生存年代距今约7万年至14万年间。”


黄慰文认为,过去由于东亚地区缺乏现代人的化石证据,使现代人“非洲起源”说在国际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同。“河套人”化石的年代测定,使国际学术界重新把目光转向东亚。


中国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是200万年前的巫山人牙化石,在中国出土的各时期的古人类化石都有共同特征,如铲形门齿、脸较为扁平等,这表明至少170万年以 来,中国人的进化过程是连续不断的。但由于东亚地区缺少5万年至1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证据,使这种连续性出现了缺失,而7万年至14万年间的“河套人”的 发现,找到了中国人进化过程中所缺的早期智人这一环,与随后的“山顶洞人”为代表的晚期智人有机的相连了,这正是“河套人”年代纷争的真正意义所在。


西方学术界面对东亚和非洲古人类考古结果标准不一,“河套人”还需确定更准确的“年龄”


对于“河套人”最新年代的判定,也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赞同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两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他们还是认同“河套人”的年代应该划定在5万年以内。


同时,他们表示,认为大约200万年前远古人类走出非洲的观点,在科学界没有太多争议,但认为10-15万年前的现代人起源非洲,这在目前争议还很大,远没有形成定论。


即便“河套人”就是存在于7万年至14万年间,也不足以支持多地起源说,因为化石证据还是太少。


面对不同的声音,黄慰文告诉记者,在人类起源的问题上,西风盖过东风,和他有书信来往的英国考古学家罗宾·丹尼尔就曾表示,西方学术界包括认同非洲单一起 源说的人,在面对东亚古人类考古结果时往往是苛刻的,而遇到非洲的考古发现,面对人类“非洲起源说”的证据则往往是宽容的。所以,考古学界应该提出更多的 证据证明“河套人”的年代。

航母沉没的瞬间








航空母舰从彭萨科拉被拖至佛罗裏达海湾沿岸。海军专家在舰上安放的塑性炸药爆炸後,航空母舰在37分钟内沉入海下,下沉时间远快於原先估计的4小时30分钟。























通古斯大爆炸千倍广岛原爆





西元一九○八年六月卅日上午七时四十分左右,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通古斯河(Podkamennaya Tunguska)流域,居民发现地平线远处出现一个发亮的火球,地面发生震动,一股高热强风袭来,力道足以吹倒居民,摇撼建筑物,有如远方发生一场巨大爆炸。


 近廿年之後的一九二七年,苏联科学家古里克(Leonid Kulik)率领探险队进行探勘,「通古斯事件」(Tunguska event)的真相才逐渐为世人所知。


 通古斯事件发生地点约在北纬六十度五十五分、东经一百零一度五十七分,地属今日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中部。当地遍布森林,杳无人烟,因此爆炸当时并未造成人命伤亡,但也导致外界长期对事件经过不甚了了。


 古里克探险队抵达时发现,爆炸中心点一望即知,因为所有树木都朝向中心点外侧呈辐射状倒下。方圆十五至五十公里内,地面绝大部分事物均被摧毁烧焦,虽然事发将近廿年,但鲜有植物生长。


 但奇特的是,中心点看不到巨形坑洞,只见一滩沼泽湿地。科学家研判祸首是一颗来自外太空的星体(彗星或小行星),在当地上空发生惊天动地的爆炸,同时生成火球和爆震波,行径由东转北,将地面上近两千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松林夷为平地。後续调查发现当地遗留许多玻璃微粒,其中含有铱与镍等陨石富含的成分,坐实爆炸物体的确来自太空。


 爆炸的能量约等於一千万至一千五百万吨三硝基甲苯炸药(黄色炸药,TNT),是广岛原爆的一千倍,有如发生芮氏规模五的地震。由於星体在爆炸当时完全崩解汽化,并未直接触及地面,因此没有留下陨石坑。爆炸後星体物质的粉尘瀰漫在大气层中,因此西伯利亚与欧洲地区有很长一段间,夜空异常明亮。


 科学家从各项资料估计,这颗星体直径约五十到一百九十公尺,重量在十万至一百万吨之间,以每小时约十万公里的速度冲向地球,所幸最後在距离地表五千至一万公尺处爆炸,否则後果将更不堪设想,受害者将绝对不只是八千万颗树木。



 1908年6月30日早晨,印度洋上空晨曦微露,晓雾初开。突然,一个巨大的怪物从九天之外,迅勐
闯入地球大气层,接着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向着遥远的地球北方沖去。过不了多久,西伯利亚通古斯地区的俄罗斯人正在熟睡。 突然,狂风大作,风中夹杂着巨大的噪音。风停之後,瞬间的宁静 ,远处发 出一种异常的声音。人们被这种异常的声音惊醒。7点43 分,爆炸声响起。一个燃烧着的怪物,拖着长 长的烟火尾巴,从南 到北划过天空,消失在地平线外,一团蘑菇状的状滚滚浓烟直沖到12英里的高空,灼热的气浪此起彼伏地席卷着整个浩瀚的泰加森林。 一分多钟後,人们又听到了那似乎来自远方的清晰的轰鸣声,大地开始颤动……之後,人们感到了三次强烈的爆炸。爆炸之後的几天裡,通古斯地区方圆9000英里的天空,被一种阴森的橘黄色笼罩。 大片地区连续出现了白夜现象。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通古斯大爆炸。



几千公里外的英国监测到的这次爆炸时大气次声波压力涨落的记录这场神秘大爆炸的威力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因爆炸而产生的地震,波及到美国的华盛顿、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等地。同时,它那强大的沖击波横渡北海,使英国气象中心监测到大气压持续20分钟左右的上下剧烈波动。这次大爆炸,使西伯利亚的北欧的上空布满了罕见的光华闪烁的银雲,每当日落後,夜空便发出万道霞光。


  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引起如此巨大的的爆炸呢?这个问题深深吸引着天文学、地球学、气象学、地震学和化学等领域的科学家。




不是陨石引起的通古斯地区大爆炸後,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这次爆炸是由陨石撞击地球引起的。但是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二十年代初,美国人在亚利桑纳州威尔斯陆的陨石坑附近,找到了一些含有氧化铁、 白金和等成分的陨石後,为了获得稀有金属,於是开始大规模开探陨石坑。不久,这股开採陨石热传到了苏联。1921年,在年仅38岁的苏联矿物学家柯立克领导下,第一次对通古斯地区进行了实地科学考察。


 对於科学技术不发达的通古斯人而言,这场大爆炸是神圣的,许多人认为这是上帝对他们的惩罚。 因此,一提起这场爆炸,他们都讳莫如深,脸上流露出忐忑不安的神情。然而,他们毕竟被科学家们所说服,目击者形象地描述了那次大爆炸的前前後後。


  那天早晨,人们看到一颗巨大的火球从空中坠落下来,这颗火球象一根圆柱形的管子,全身喷射出蓝白色的耀眼的火光,照得人们无法睁开眼睛。接着发生了一场歷史上空前未有的大爆炸,通古斯周围尘土飞扬,烟雾弥漫,雲堆裡火舌缭绕,森林毁灭了,人畜荡涤殆尽,幸存下来的驯鹿皮肤上长出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疥癣。


  柯立克小组为发寻找陨石坑,还冒着华氏零下40度的严寒深入到西伯利亚。在通古斯地区的玛柯泰河河畔,众目所及的是那场神秘大爆炸所造成的空前劫後的惨象。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在这裡怎么也找不到象美国亚利桑纳州那样的大陨石坑。只有数十个大大小小平坦的洞穴,其中最大的一个直径也只有150英尺,即使在这些洞穴中把钻头打到75英尺深的土层中进行探测,仍然连陨石碎片也没有找到。因此,人们开始意识到,通古斯大爆炸不象是陨石引起的。


 

核爆炸的原因在哪裡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期,美国在日本的广岛投下了震惊世界的第一颗原子弹。这颗在距离地面 1800英尺上空爆炸的原子弹,给广岛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广岛原子弹的破坏景象却意外地给研究通古斯爆炸的科学家们以新的启示。那雷鸣般的爆炸声、沖天的火柱、蘑菇状的烟雲,还有剧烈的地震、强大的沖击波和光辐射。这一系列的现象与通古斯大爆炸简直相似到了维妙维肖的地步。更令人惊异的是,由於强烈的原子辐射,广岛人民与通古斯驯鹿一样,皮肤上也长出了奇怪的疥癣。同时,在通古斯大爆炸附近的树木中发现了放射性物质。

因此,苏联的军事工程专家亚歷山大﹒卡萨茨夫第一次大胆地提出了1908年通古斯爆炸是一场热核爆炸的新见解。


  卡萨茨夫的独特见解在许多科学家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大家毕竟还是接受了这个观点 ,为此,不少人绞尽脑汁,引经据典来推测这场奇怪核爆炸的起因。




各种揣测

  假设一:陨石撞击说

  早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後,前苏联科学家、第一位亲临通古斯现场的留尼德﹒库利克便认为,1908年西伯利亚大爆炸是由於一颗流星落到了地面。後来,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裡用计算机模拟出了大爆炸的真空效果:当一块直径约200英尺的陨石以40000公里的时速,在5000至10000公尺的高空处爆炸,沖击波扬起的地面尘埃高达大气外层,反射回的日光恰好解释了当年通古斯卡周边地区的如昼之夜。但是,令他们感到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实地考察都没有发现任何陨石残骸。

  假设二:核爆炸说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期,美国在日本的广岛投下了震惊世界的第一颗原子弹。这颗在距离地面1800英尺上空爆炸的原子弹,给广岛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然而,广岛原子弹的破坏景象却意外地给研究“ 通古斯大爆炸”的科学家们以新的启示。那雷鸣般的爆炸声、沖天的火柱、蘑菇状的烟雲,还有剧烈的地震、强大的沖击波和光辐射,这一系列的现象与通古斯大爆炸简直相似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於是,苏联的军事工程专家卡萨茨夫第一次大胆地提出了1908年通古斯爆炸是一场热核爆炸的新见解。

  假设三:飞船和外星人

  1946年,提出“热核爆炸说”的卡萨茨夫不仅肯定了“通古斯大爆炸”是一场核爆炸,更惊人的是,不久後他还第一次提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推测:通古斯爆炸的神秘怪物是第一艘访问我们地球的太空飞船。

  假设四:反物质撞击说

  1965年,三位美国科学家提出,通古斯大爆炸事件可能是从太空降到地球来的一种反物质──反陨石造成的。他们在调查报告中说,当天,一 个由“反物质”组成的陨石意外地闯入了地球并导致了这场灾难。他们认为:半克“反铁”与半克铁相撞,就足以产生相当于在广岛爆炸的那颗原子弹的破坏力。

  假设五:黑洞撞击说

  1973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两位科学家──杰克逊和莱伊安根据黑洞天体的理论,认为“通古斯大爆炸”是由於微型黑洞天体的强大引力所造成的,他俩断定:“小型黑洞是在冰岛和纽芬三岛(加拿大)之间大西洋某地区穿过地球。”


  假设六:彗星撞击说

  一位提出“彗星撞击说”的,是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彼得洛夫。他认为引起通古斯爆炸的,是一个来自太阳系遥远地方的由稀鬆的雪团组成的彗星。当它以每小时4万公里的速度沖破地球表面的大气层时,由於摩擦产生了过热的气体。这种气体一接触地面,就发生了相当於数颗原子弹破坏力的巨大沖击波,由於彗星很快便蒸发完了,所以地球上没有留下任何残骸作为“物証”。



令人信服的谜底
 

1946年,卡萨茨夫不仅肯定了通古斯爆炸是一场核爆炸,更惊人的是,不久他还第一次提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推测:通古斯爆炸的神秘怪物是第一艘访问我们地球的太空飞船。在当时,对於这种推测不要说其他人,就是卡萨茨夫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这纯属科学幻想。


  五十年代末,科学家对收集到的通古斯爆炸区的泥土进行高度放大,结果发现有球状的硅酸化合物和磁铁矿。它们的大小仅有几个毫米左右,其中有些磁铁矿颗粒粘在一串,有些甚至钻进了透明的硅酸盐颗粒里去。而这些颗粒只有在极高温度下才会粘结起来。这种材料无疑是制造宇宙飞船外壳最理想的防爆材料。


  不久,人们又在通古斯地区的地下和树上,发现了成千上万颗亮晶晶的小球,这些小球像子弹一样深深地嵌在裡面。经过分析,在这些小球中发现了 钴、镍、铜和锗等金属。这似乎说明,铜是从那艘太空飞船的仪器导线中来的,而锗可能是来自仪器中半导体器件。


  此外,从这个圆柱形怪物的飞行速度来看,它似乎有一种有效的制动系统使自己的速度很快慢下来。因为它的速度似乎跟目前人类制造的超音速高空侦察机的速度相仿,远小於地外物体(如反物质、黑洞等)落入地球的速度。


  如果把数十年来研究通古斯大爆炸的资料一一串联起来,那么,对於外太空文明世界曾向我们地球发射过一艘太空飞船的推测是合情合理的。有人推测:这艘飞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抵地球。在将要进入地球轨道时,飞船的推进舱发生的故障,但是飞船依然继续前进。到了7月30日清晨进入到印度洋上空。


  飞船进入地球大气层後,速度进一步减速慢,时速只有2000英里左右,这时防爆的飞船外壳由於与大气剧烈摩擦,温度迅速上升到华氏5000度,船壳子由於电离,使整个飞船看上去象一团火球。最後,太空飞船在西伯利亚中部的通古斯上空,终於因核燃料舱的最後一道防护壁被融化而爆炸,发出了震天的巨响,一场热核爆炸使这艘太空飞船顷刻化成了灰烬。


  当然,卡萨茨夫对於通古斯爆炸的见解也仅是一种假设。不过,在大多数人不再怀疑存在超级球外文明的今天,这种假设却是最令人信服的。

揭开香尸不腐之谜


主持人:2001年春天,在安徽省砀山县出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在县城西关梨园小区的建设过程中,人们意外挖开了一座古墓。


按道理说,盖楼挖地基,挖到一座墓,这种事并不新鲜,因为我们祖辈几千年的习俗就是土葬,谁也说不清我们的脚下埋葬着哪位祖先的尸骨。可是,这座墓一挖开,却引来一片哗然,因为这不仅是一座葬法奇特的古墓,墓主人的身份和死因就更是扑朔迷离,以至于五年过去了,这个谜团不但没有解开,反而越滚越大!那么,这究竟是一具什么样的女尸,能引起人们如此关注?关于她的种种传闻又是真是假呢?2006年底,走近科学记者介入了此事的调查!

建筑工地惊现清代女尸


2001年3月23日,安徽省砀山县梨园小区的建设工地,地基挖掘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可是,就在挖掘进行到三四米深的时候,工人们忽然发现,土里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还没等人们看个究竟,挖掘机的铁臂就被挡住了!


工人们扒开浮土,一块红漆木板隐约呈现在人们眼前,难道,挡住挖掘机铁臂的东西就是它?什么样的木板能够具有如此硬度?有人猜测,这很可能不是一块普通的木板,而是一口棺材!

果然,猜测很快得到证实,一个多小时后,一口厚重的棺材终于完全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中!急不可待的人们想立即打开棺材看个究竟,然而,这口棺材无论从坚固程度到密封程度都让他们始料未及,可这,也更加激起了人们的好奇!棺材里究竟埋葬着何等人物?重重保护之中,又裹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几个胆子大的工人想尽办法想撬开棺盖,但只是徒劳,最后他们不得不再次借助挖掘机的铁臂,才最终将棺盖打开!


一股奇异的香气扑面而来!在场的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棺材里躺着的,居然是一个身着清代服装的美貌女尸!王绍强是砀山县第五中学的美术老师,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况。


王绍强:她的长相很漂亮,当时打开棺的时候,有很多的建筑工人第一眼看到她的漂亮就像睡着了一样,人的脸色比较鲜亮,和真的人的皮肤的颜色特别相同。


如果这真是一具清代的女尸,那么她至少已在地下埋葬了上百年,而一具百年的尸体,不但没有腐烂,反而有着活人一般鲜亮的容颜,这难道是真的吗?


不久,砀山县文物保护部门也得知了这个消息,然而,当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眼前已是一片狼藉!


姚百栋:23号的下午2点钟发现的,我们第二天的上午,上午10点钟赶到,这将近一天一夜了。


原来,当工人们打开棺椁,墓主人的美丽容颜着实让他们吃惊不小,然而更让他们吃惊的是棺木中的大量随葬品!


王绍强:很多的建筑工人第一眼看到她的漂亮就像睡着了一样,一愣,最后反映过来,因为看到这个女子身上带了很多的金银首饰,这才想起去拿,一个人拿了好多人都在拿,就是引起了一个哄抢,当时的衣服、帽子、头发也被拽散掉了!


姚百栋:随葬品是当时都抢走了,当时只有她的服装还是半穿半扬的,都撕的七零八落了。


女尸出土的地方原本是一片建筑拆迁后的工地,根本没有墓碑可寻,此时,随葬品又被哄抢一空,人们只能通过尸体所穿的服装判断,这是一具清代的女尸!


可是,从1644年清王朝建立到1911年灭亡,前后跨越268年时间,女尸又是什么时间被埋葬的呢?人们只能大致判定,这具女尸在地下的埋藏时间最长不会超过360年,最短也要在近百年的时间。


要让一具埋在地下的尸体历经百年而不腐,即便是在今天也非易事,何况科技并不发达的清朝?而她的尸体之所以能被煞费苦心地保存下来,说明这个女子绝非等闲之辈!然而,2006年底,当我们终于得见了女尸的庐山真面时,却无论如何难以相信,这就是传说中的美貌女尸?



传说中的“睡美人”缘何变成面目狰狞的干尸?


主持人:传说中的睡美人忽然之间变成了眼前面目狰狞的干尸,这仿佛狸猫换太子一般,真是太让人意外了!面对如此巨大的落差,我们不得不怀疑,当年在砀山轰动一时的所谓绝色女尸,会不会根本就是杜撰出来的!事实上,王绍强也告诉我们,当时,在挖掘现场,他本人根本就没有亲眼见到过女尸,因为他去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上午,这时候女尸已经被文管所的人抬走了,而他对女尸的描述,其实都是从现场的工人那里听来的。


可奇怪的是,那些当时参与现场挖掘的那些建筑工人,又早已是不知去向,以至于我们记者在砀山调查采访过程中,一位都找不到。究其原因,我们猜想,一来,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本身流动性就比较大,二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怕被追究哄抢文物的罪责。当事人找不到,遗憾的是,当年在挖掘现场,女尸也没能留下图像资料。那么,传说与现实为何相差如此之大?所谓的美貌女尸究竟是子虚乌有还是另有隐情?这首先就成了一个待解的谜团!


由于找不到参与挖掘的工人,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女尸出土当天现场围观的群众。而当年女尸出土的地方,如今已经变成一片居民小区。



看来,王绍强对女尸的描述,与现场目击者的描述基本一致。在目击者们的描述中,这个躺在棺木中的女子身高在165厘米左右,身材修长、匀称,四肢的关节均能活动。女尸的皮肤细腻而有弹性,没有一点腐烂或脱水的迹象,虽然失去血色,却白皙得如同刚刚入葬一般。最让人们惊诧的是,她唇上的胭脂和精心晕染的红指甲居然也都保持着完好的色泽!

肌肤有弹性、关节能活动,显然,这是一具湿尸。所谓的湿尸,是指在埋葬相当长一段时间后,依然能够保有一定水分而不腐烂的尸体,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我国的马王堆女尸。



庞颖娟:年龄看不出来,那时候她那个肤色好象有点暗一点了,容貌也看不清了。


很快,女尸被运到了砀山县殡仪馆。随后文物管理部门便与公安部门取得联系,一方面联合追查丢失文物,另一方面对尸体及墓葬的现场勘查资料进行分析。他们和所有人一样,都想知道这个离奇的无名墓主人到底是谁?谁知,就在此时,被冷冻的女尸却开始出现了脱水腐败的迹象!


将女尸运到殡仪馆冷冻本来就是权宜之计,因为砀山县的文物管理部门在当时根本没有能够处理如此特殊文物的能力!脱水、变色,甚至长出了霉斑!看着女尸一天天脱水、变色,甚至长出霉斑,工作人员一筹莫展!

据文物部门反映,尽管女尸出土后,随葬品几乎被哄抢一空,但身上的衣服还依然保存完好,装束雍容华贵。


她头戴一顶丝质的黑色葬帽,上嵌一枚金丝捻成的帽花。贴身穿一套素白色的衫裤,上身穿织有龙凤图案的锦缎短袄,下罩罗裙,外套一件长衫,长衫的前胸和后背处各缝有一块用金丝线绣成的麒麟补子,而正是这麒麟补子,首先让人对她的身份产生了巨大的疑问。


补子,是清代官服上区分不同官职的重要标志,文官绣飞禽、武将绣走兽,不同的品级,补子上所绣的图案都有严格的区分,而绣有麒麟的补子,正是清朝一品武官的标志。

主持人:一个颈部带着致命伤口的女子,一个可以穿着一品官服下葬的女子,一个尸体被精心保存历经百年而不腐的女子,这种种迹象都说明她的身份显赫、非同一般啊!可是,当地的史料却竟然对她毫无记载,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那么,难道说虽然她地位显赫,有人却要刻意隐瞒她的身份?或者是她的死因,有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吗?



女尸生前身份蹊跷


陈幽婷:当时的切伤是一个T字型,我们也是感觉比较奇怪,但是她的切口边缘比较整齐。


如果这伤口就是她的死因,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人?事实上,不仅是伤口,女子所穿的服装首先就让人对她的身份产生了巨大的疑问,因为这些衣服不仅做工精美,用料考究,更主要的是它们有的织有封建社会只有皇家才可使用的龙凤纹样,而有的则缝有只有一品武官才可佩戴的麒麟补子。


庞颖娟:因为在那个年代,我觉得她的簿子秀的金丝麒麟,第二个她的服饰做工好,第三个衣服刺绣,不是平常的做工,从这一点说,她这个等级也是非常的高,不是说以前有富商人家不可能,还有就是我参考了,我也看到了明清年制,结果在清朝武官在一品。


主持人:在一个女人不许做官的封建社会,她却能穿着带有麒麟补子的服装下葬,并且服装织物的纹样中还带有大量的龙、凤这些象征着皇权的图案,况且死后尸体能被保存得如此完好,显然也非寻常百姓所为。这种种迹象足以说明,女子生前地位显赫,身份非同一般!可是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当地的史料却对她毫无记载,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好在此时,从当地公安部门传来消息,女尸被抢走的随葬品终于追回了几件,那么,不知它们能否为揭开女尸的身份之谜提供帮助呢?

被追回的的随葬品是几件纯金首饰。其中包括两根是金簪、一个帽花、一只耳环。

可是这样一来,女尸颈部的伤口就更加蹊跷了。因为如果这个伤口真的是生前所致,这显然是女子致死的原因,而从伤口的形状上来看,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是他杀而非自刎,因为自刎,只要横着的一刀就足以致命了。


可是,如果是他杀,是谁如此残忍的杀害了一个弱女子,况且即便是要杀她也不需要这样下刀啊,这个T型的刀口,就仿佛是像佐罗这样的江湖高手,刻意留下的记号!


原来,2001年,砀山女尸出土后,尽管身份始终无人知晓,但有一种猜测却在当地广为流传,那就是,许多人认为,她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香妃!




女尸难道是传说中的香妃?

香妃,是近年来影视作品中一位让人耳熟能详的人物。

传说她是清朝乾隆皇帝的一位维吾尔族妃子,因为自幼体有奇香,故被称为香妃。可是,香妃的故事一直只是流传于民间,并无确切的史料记载,这里的人们又凭什么怀疑女尸就是香妃呢?


一个尾椎部位的赘生物,开棺时女尸所散发出的奇异香味,真的有可能是从这里产生的吗?

陈幽婷:我觉得没有道理,我是搞解剖的,从我们解剖和医学角度来看的话,那就是一段脱出的直肠黏膜,而且跟皮肤黏连的,大家在录像的时候也是看的很清楚,直接就是黏连,到目前没有哪里有报道,直肠黏膜脱出来就能发出香味。

民间流传的关于香妃的种种传说又是从何而来呢?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乾隆皇帝确曾有过一位维吾尔族妃子,但是她的名字不是香妃而是容妃,她也是乾隆四十一位后妃中唯一一位维吾尔族女子。如今许多人认为,所谓的香妃其实就是容妃。为此我们专门请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着名清史学家周远廉先生。

周远廉:要说香妃这个名字,历史上是没有记载的。但是从研究分析来说,应该说现在清史学家,从学者来说,基本上都有共识,民间传说的香妃,清朝亡了以后民国年间传说野史中的香妃,就是乾隆皇帝的爱妃:容妃。



揭开女尸不腐的原因


事实上,不仅香囊之说没有科学根据,经过我们的调查,所谓的香妃在历史上也并不存在,她的故事仅仅是民间传说而已。


尽管香囊之说被推翻,但女尸的直肠又为何会脱出体外如此之多呢? 陈幽婷:如果按照我们医学临床来推导的话,首先让我判断,我觉得她是生前恐怕有一个肛区的慢性疾病,有一个肛区就是慢性的脱垂,至于是什么原因病死的,现在无从知晓,就是说恐怕到死的时候因为很严重,所以一下子能够脱下来这么大一块,而且整个肛门的范围都比正常的要大。


难道这个女子的死因会与肛肠疾病有关?那么,她颈部的伤口似乎就更加难以解释。就在此时,我们在当年马王堆女尸的解剖录像中,意外地发现,她也有直肠脱垂!


为什么两具女尸竟然有着如此之多的共同之处,难道她们不仅尸体保存状况相同,就连生前所患的疾病也一样吗?难道是这种疾病对尸体保存起到某种促进作用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专门请教了北京医科大学病理学院院长顾江。


顾江:直肠从肛门里脱出来的,这个有两个原因,人活的时候不脱出来,因为肛门有一个肛门括约肌,什么都出不来。她死了以后这个肛门括约肌松驰,肌肉逐渐就被破坏,就是等于变成了一个窟窿,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外一方面原因她腹腔这个压力很小会增高,因为她这个腐败是从腹腔开始腐败的,腹腔里正常就有很多的细菌,这个细菌就会繁殖,就会产生很多气体,就会把那个腹腔里面逐渐消化掉,然后气体就会使肠管就像,那时候打开像香肠,是气体,像气球肚子鼓起来,这个时候压力大,就把肠子从肛门推出来。


事实上,顾江对砀山女尸直肠脱出的分析,也印证了当年专家组对马王堆女尸同一现象的说法:直肠脱出肛门,是由尸体腹腔内的细菌繁殖后产生的腐败气体造成的,这也是尸体埋葬后短时间内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那么,即然她们的尸体内部已经开始了腐败,为什么没有波及全身,最终使尸体得以保存呢?


顾江:我觉得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她里面这个细菌繁殖所需要的气体,氧气,还有其它一些气体,因为细菌繁殖也需要一些各种各样的条件,已经被耗尽了。因为这个尸体在找到的时候,关键是密封的,就像真空一样,真空食物可以储存很长时间不变质,应该是一个道理。


那么,她们的墓葬到底有何独特之处可以使尸体既保持新鲜湿润,又可以历经千百年而不腐烂呢?


在自然条件下,如果要让一具尸体不腐烂,即便是时很短的时间也是很难的。


因为人死亡之后,体内的细胞会很快开始自溶。细胞中的溶解酶释放出各种蛋白水解酶,使生物大分子逐步降解为小分子。除了这一自溶过程外,尸体还会受到各种细菌的侵蚀,使肌体组织腐败、分解。那么,砀山女尸和马王堆女尸为何都能够打破这种自然规律,让身体湿而不腐呢?


当初马王堆女尸出土时,人们发现,她的棺材里注满了一种红色的液体,辛追夫人的尸体就浸泡其中。经过分析,这种棺液中不仅含有多种可以防腐杀菌的中药成分,还含有贡和砷的成分,科研人员认为,这种神奇的防腐液,正是让马王堆女尸得以千年不腐的主要原因。


而尽管从埋藏的时间长度上,砀山女尸无法与马王堆女尸相比,但是她出土时,棺材里并没发现有什么防腐液体的存在。


尽管有特制的防腐液,尸体埋葬早期所产生的腐败气体,不仅使马王堆女尸直肠脱出了体外,就连眼球和舌头也凸了出来,而砀山女尸除了直肠脱出并没有后一种现象,这充分说明,她的防腐措施可能更利于控制尸体腐败现象的蔓延。


那么她的尸体保存靠的又是什么呢?


苏肇平是安徽省萧县博物馆馆长。女尸出土后,苏肇平曾经就她的不腐之谜做过深入调查。


苏肇平:我们到发掘的现场去看了一下,当时的深度大概有三四米深,旁边有一堆椁木。


中国古代的葬具有棺椁的区分,棺,直接用来呈放死者的尸体,椁,则是套在棺的外面,对棺加以保护。


苏肇平:椁是柏木的,这个棺是楠木的,这种木头都是很坚硬的,很耐腐,很名贵的,耐腐蚀,保存的时间长,这个棺具相当好,这是一个尸体保护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经过调查,苏肇平认为,砀山女尸下葬时共有一棺两椁,棺与椁之间,椁与土壤之间都有一种白膏泥充填,形成了六层完整的封闭。


马王堆女尸的不腐其实也得益于此。人们发现,辛追的尸体共用了六层棺椁,内三层是棺,外三层是椁,一个套一个,棺椁板都是整料。它们封闭得非常结实、严密,里外都涂有油漆,而棺椁之间也有一种白膏泥固封。那么,这种神奇的白膏泥究竟是什么?


主持人:看来,正是这种防水吸潮的白膏泥首先为尸体在地下营造了一个恒温恒湿的小环境。


除了独特的葬法和名贵的葬具为尸体营造了一个密闭防潮的小环境,使外界空气、细菌无法进入,砀山女尸的棺内还另有名堂。   


的棺盖打开的时候,在里面倒出来一堆药,老百姓当时跟我们形容,说有很多像粉丝的东西,实际上那是灯芯草。


不仅如此,据当时目击者反映,女尸棺木中还有大量类似麝香、冰片、木香的药物,只不过因为没有得到收集保存,出土后很快风化了。


显然,在女尸下葬后,棺椁完全密封,外界的氧气和水分无法进入,使尸体完全封闭在一个温湿恒定的小环境中,此时她体内残留的细菌开始繁殖,产生的气体使肠道不断膨胀并将直肠粘膜推出体外,然而很快,棺内为数不多的氧气就被细菌消耗殆尽,使它们无法再继续生长繁殖,与此同时,女尸身下铺垫的大量中药材在释放出极具芳香气息的同时也具有防腐杀菌的功效。就这样,当最后一个细菌消



还原女尸容貌


主持人:原来,女尸出土时人们闻到的扑鼻奇香,其实就是防腐药物的香气,而并非女尸本身所产生的。


看来,砀山女尸的不腐与她独特的葬法和考究的葬具以及棺内大量的防腐药材是密不可分的。当年马王堆女尸被大动干戈地保存,因为她是一位丞相夫人,身份显赫,而眼前这个女子,她究竟是什么人,尸体为何也能被这样煞费苦心地保存呢?


如果她真的是一位身份显赫的贵妇,为何当地明清县志毫无记载,如果她是个深居豪门的女子,颈部的伤口又是怎么造成的? 那么,她的死到底是不是凶杀,这会与她出众的容貌有关吗?我们决定请刑侦专家介入调查!


根据死者的颅骨进行面相复原,是最常见的也是最难的一种复原方法,许多刑事案件中的无名尸骸都是利用这种方法进行面相复原后,最终确定了被害人的身份。几年前,赵成文就是利用墓葬中挖出的颅骨,对《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进行了复原画像。而砀山女尸显然与此不同,她又是属于哪种类型呢?


赵成文:这个现在她应该是属于湿尸,湿尸就是我们国家马王堆那个辛追夫人尸体出来以后,就命名一种尸形,这个尸形就叫湿尸,所谓的湿尸,她埋葬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关键这个尸体具有一定的弹性,而且各个环节都能活动,保护的就是比较完整的这个尸体,我们现在就命名湿尸形。



女尸头戴黑色葬帽,外套一件长衫,长衫上缝着清代只有一品武官才能佩戴的麒麟补子,内罩一件锦缎短袄,短袄正中织着一个巨大的龙纹图案!


主持人:其实,正是女尸的这身装扮让人们对她的身份产生了诸多猜测。

女尸身怀有孕的可能性被彻底排除,说她与乾隆皇帝有关的传言也不攻自破!可是,如果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民间女子,这身奇怪的装扮又如何解释呢?难道人们对它的判断有误?为此我们来到了故宫博物院织造组,这里是专门研究清代皇家服饰的权威机构。



马王堆女尸出土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这是一具沉睡了两千多年却显得十分新鲜的女尸:外形完整无缺,全身柔软而有弹性,在往她体内注射防腐剂时,她的血管还能鼓起来,完全像刚死的鲜尸。她肤色白皙,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手指、脚趾皮肤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关节尚可活动。马王堆女尸是世界考古历史上首次发现的历史悠久的湿尸,出土后震惊世界。几年前,受湖南马王堆博物馆委托,赵成文为辛追进行了面相复原。


根据目击者们的描述,砀山女尸出土时保存的新鲜和完好程度,应该不在马王堆女尸之下,但是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如今女尸已变得面目全非,此时,她的面相复原又将如何进行呢?。

主持人:根据科学测算,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男性一般到20岁左右、女性到18岁左右就基本完成了,尽管因为遗传、营养、运动等因素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到25岁之前骨骼发育已经基本停止。面部骨骼的发育也是一样,也就是说,人到25岁,面部骨骼也就基本定型了,在此之后的变化,基本上就是肌肉和皮肤的变化。比如说,人胖了瘦了对脸型会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就是年过30岁以后,头面部皮肤会变得松弛,逐渐产生一些皱纹,这些因素都会对容貌产生影响。因此,赵教授选择将砀山女尸复原成一个25岁左右的容貌,是有道理的,这时这个女子的面部骨骼已经定型,而容貌又比较年轻。

她的身上为何又带有一品武官的标志呢?

殷安妮:这霞帔和衣服应该是一个一品武官的女眷的服饰。

所谓诰命夫人,是指封建社会受过皇帝封号的妇女,通常是高级官员的母亲或妻子,而凤冠、霞帔,就是显示这一身份的正式装束。
的确,女尸的身材高挑,四肢修长,显然生前并不肥胖,如果是一个年轻的姑娘,那么,她的腰腹部应该更加苗条。而现在,即使是在肌肉已经脱水、内脏已经粘结的情况下,她的腰部却依然比骨盆还宽,这不能不让人对她的年龄产生质疑。

去世前能正常进食,出土时肌肤白皙丰满,显然,这个女子不像是死于某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她的死因很有可能是某种突如其来的原因!而这个原因究竟是急性发作的疾病,还是致命的外伤呢?

就这样,一个无辜的女子,就这样失去了人们煞费苦心为她保持了二百七十年的美丽容颜!
 

超自然科学与古文明科技

古文明一直是现今无法想像的谜团, UFO一直是人类科技无法跨越的领域,奇珍异兽总会令人大开眼界! Ancient civilization has always been a mystery today can not imagine, UFO has been unable to hum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ross the field, rare animals will always an eye-opener!

使用政策 Usage Poli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