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中的大白鲨今天出现在南方澳渔港!宜兰苏澳藉渔船「金胜发十三号」日前在台湾东北角外海作业时,意外捕获到一隻重达近二千公斤的大白鲨,渔民今天将它拖回渔港後,立刻以新台币二十五万元左右卖出。
「金胜发十三号」渔民表示,他们当时在海上捕获这尾大白鲨时,因为体型太大,无法放在船上,因此利用渔网将它从近海拖回渔港,今天上岸时吸引其他渔民及民众围观,并抢着和它一起拍照。
苏澳区渔会说,这尾大白鲨经过秤重後,重达一千九百三十公斤、长约五公尺,立刻被以一公斤一百三十二元的高价买走,总价约二十五万元,比起一般鲨鱼一斤只有三、四十元,高出了四倍。
买主黄通明表示,这样的大白鲨连牙齿都能卖到好价钱,而且光鱼刺就有近五十公斤,以鱼刺市价一斤二千元来算,应该还有小赚。
这条大白鲨在拍卖後,立即被宰杀切割,单单鱼肝就堆满两大桶,还有一些鱼卵与胎身中的幼鱼被取出。
当地渔民表示,他们已有约二十年没看过这么大的鲨鱼进港,它可能是成年己怀孕的母鲨,由於非常飢饿,当它在追逐渔群时,才游到近海遭渔民捕获。
宜兰县农业处表示,这种大白鲨目前国内还没有禁捕,渔民的捕获与拍卖行为没有违反相关法令。971107
鲨鱼遭过度捕猎 已面临濒临绝种危机
摘译自2008年2月19日ENS美国,麻州,波士顿报导;蔡秦怡编译;蔡丽伶审校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的年会於18日闭幕,一名鲨鱼研究专家在会期间告知院士,数量一度丰沛的鲨鱼正逐渐从全球的海洋中消失,部分种类并面临濒临绝种的危机。
目前全球大型鲨鱼的生存状态,由主张《濒危物种红皮书》的国际自然保育联盟进行评估的工作。
评估报告中发现,许多大型鲨鱼物种的数量,较前减少了一半以上。此种状况导因於对鱼翅与鲨鱼鱼肉需求的增加、娱乐性的鲨鱼捕猎行动、以及鲔鱼与箭鱼的捕捞,同时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鲨鱼因混获(bycatch)而遭到捕猎。
任职於世界自然保育联盟辖下的鲨鱼保育特别小组成员,同时身兼斯克雷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SIO)博士後研究员的包姆(Julia Baum)对此表示,「在几乎无法遏止捕猎鲨鱼的高度压力之下,许多鲨鱼都面临了濒临绝种的危机。」
包姆补充,「我们特别忧心的是,属於沿岸常见物种的双髻鲨,因过度捕猎、同时其鱼翅在鱼翅贸易市场的高度需求,将列入2008年《濒危物种红皮书》名单中,并编列为全球性濒临绝种的等级。」
包姆此外并指出,在公海裡捕鲨是不受限制的,她同时也支持近期正式通过的、关於即刻限制捕鲨的联合国决议。此外,她也支持关於鲨鱼鳍的一项禁令,也就是只除去鲨鱼鳍,却将奄奄一息的鲨鱼弃置於海中使其等待死亡。
由包姆与其後的麦尔斯(Ransom Myers),在过去5年於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ie)所进行的研究,显示大西洋西北部的鲨鱼数量已有减少的趋势。以全部种类观之,从70年代早期迄今,鲨鱼数量降至原本的50%。对很多大型的沿海鲨鱼种类来说,其数量减少得更多—如虎鲨、双髻鲨与黑鲨减少的数量已超过95%。
第一份关於地中海海域的鲨鱼与魟鱼生存状态的《濒危物种红皮书》评估报告於2007年11月公布,报告显示,有42%的物种面临濒临绝种的可能。除了混获之外,过度的捕猎也被视为数量减少的主因。
鲨鱼保育特别小组计画研究员吉伯森(Claudine Gibson),同时为此评估报告的共同作者,其表示,「从魔鬼魟到天使鲨,牠们在地中海海域的数量之少,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了。」
吉伯森补充,「研究分析显示,对於鲨鱼与魟鱼来说,地中海是全球最危险的海域。同时,因人类在海床的捕捞活动极为频繁,底栖动物在地中海域生存的风险也就越高。」
AAAS年会上公布的最新研究建议,鲨鱼应沿着调整过的路径,往设置良好的栖息地迁徙。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生物遥测技术实验室主任克里姆立(Peter Klimley),其使用电子标籤来追踪双髻鲨在东太平洋热带地区的迁徙路径。实验结果显示,在鲨鱼迁徙的途中出现数个中继站,包括从墨西哥到厄瓜多的沿岸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