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自然科学与古文明科技
this site the web

史上最刺激的电扶梯(图)



高度: 173米
楼层:40层
建筑师:Hiroshi Hara Atelier / Kimura Engineers

简介

梅田空中庭园展望台位于大阪的北部,是日本第一座连接式的超高层大
楼,它佔地有 4万2千平方公尺 ,高度达 173米,共有40层楼。梅田天空之城其实是一座複合性的遊乐大楼,在其地下一楼所设的「瀧见小路」,是一条充满复古风味的餐馆街,在这里重现了大阪市井小民的生活型态。在其大楼的3楼,设有画廊及门厅剧场,可以说从準备登到最高处的起点就有活动可以参与,从3楼搭乘快速电梯到达35层楼,只需花上1分锺的时间,再以透明式的自动扶梯一直抵达39楼,这里则有餐厅酒吧以及纪念品店,40楼还有一处非常悠闲的咖啡店,透过每一面透明的玻璃落地窗,你可以悠闲的点一杯咖啡,坐在每一片落地窗前的椅子上,眺望窗外被玻璃隔绝后,呈现文静风貌的大阪市容。


至于最顶楼,则是设计成一处圆形的360度露天展望台,在这里可以清楚地俯瞰大阪市的任何一个角落,在露天展望台所看见的大阪市,则是充满活泼与生气的面容。


建筑设计

号称世界着名的塔形建筑物之一的梅田天空之城,已经儼然成为大阪的新地标,其钢骨架构之美,另人不禁想起天空之城卡通片里的空中城堡,有股高度文明产物的认同感。日本人自称此项建筑是历史的传说、世界的奇蹟、地球的唯一、宇宙的 ......,没惧高症的可以去看看。

梅田天空之城上有美丽的花卉,您还以可以360度俯览大阪市全景。









国家地理杂志空拍骆驼(图)





如果你非常仔细的看这张照片,你会发现那黑色的部份其实是影子,而白色的才是真正的骆驼





金字塔及人面狮身像的隐藏秘密(图)


在这里我们将看到关于金字塔及人面狮身像的隐藏秘密, 显示出现代考古学及
天文学都难以解释的现象 . 是否远在古埃及之前, 地球上曾有另一个文明存在
过? 他们的建筑遗迹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基沙金字塔群吗? 火星上出现神秘的
金字塔和地球的金字塔有关连吗 ?或许真的是火星人建造了金字塔?





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 ?

依照一般的说法, 金字塔的建造至少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 每座金字塔的
组成石块都平均在十公吨以上. 以大金字塔而言, 共堆积了230万块石块,
古埃及人是如何将这么多的石块堆积成高达480英呎的高度呢? 到目前为
止, 均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直线斜坡论
大多数的学者都同意古埃及人先建造某种形式的斜坡, 上面再放置圆木搬
运石块. 但问题是, 要建造一座能够直达480英呎高的斜坡, 起码需要长达
4800英呎, 而且斜坡本身更是一大工程, 所需的建材远比金字塔多3倍, 并
且结构更必须要支撑的住斜坡本身的重量, 否则必然会坍塌. 如此庞大的
工程, 绝不符合效益原则, 而且也没有发现斜坡的遗址, 剩下那么多的废弃
物也不知哪里去了. 所以这个理论有非常大的可疑处.

螺旋斜坡论
学者主张一种螺旋形式的依附式斜坡, 盘旋在金字塔的周围, 边建造边上
升. 这种方式所需的材料大大减少, 但最后却无法伸展至金字塔的顶端, 而
且越接近顶部旋转的角度越急, 将使得石块在搬运时难以迴旋 .
再者, 以此种方式建造金字塔势必无法在建造过程中, 随时校正金字塔的
準确度. 以现今三座金字塔而言, 体积庞大而又建筑完美, 实在是不可能用
这种方式建造.

金字塔是为何建造的 ?

金字塔的体积巨大, 而一般认为是法老寝室的石室却装饰的异常单调, 甚
至可以说是毫无装饰. 更另人怀疑的是, 从未有任何报导在墓室中发现到
法老王的遗体, 连任何陪葬品也没有 ,唯一找到的只是一口无盖石棺 , 这
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甚至怀疑金字塔存在的年代远在第四王朝之前, 也就是说, 这三座金
字塔不是那三位法老王为自己建造的. 因为在金字塔中我们看不到任何
纪念三位法老王的碑文, 这似乎违反了常理. 难到说金字塔建造的目的不
是为了当做陵墓?

在大金字塔中有四条所谓的通气孔, 两条通往外部, 试问 : 既然是作为陵
墓, 为何需要通气孔? 又为何建成对称的斜度?

金字塔是地球的缩小体?

金字塔在数据的表现上更是令人惊讶! 尤其是和地球彷彿有一种密不可分
的关係.
根据人造卫星的测量, 地球赤道的周长为24902.45英里, 到北极的半径为
34949.921英里; 大金字塔的周长为3032.16英呎, 高度为481.3949英呎, 二
者之间的比例极为接近. 如果我们考虑地球在赤道的膨胀情形, 那么两者
之间的比例就近于1/43200了. 也就是说, 大金字塔根本就是北半球的四万
三千二百分之一的模型 .

事实上, 43200这个数字本身在岁差与古文明之间就有很特殊的意义 :

春分太阳完成60度的岁差运动, 穿越两个黄道带星座所需的
时间, 就是43200年.

玛雅人的" 长算 "曆法中, 六卡盾就等于43200天.

在西元前第三世纪, 历史学家贝络苏斯 ( Berossus )陈述, 在
大洪水发生前, 一群神话君王先后统治过苏美国, 长达
432000年.

在印度的一部经书 " Purenas ",提到四个" 地纪 "( Yugas, 地
球上的时期 ), 总共涵盖12000" 天年 ", 而人的一年等于神的
一天, 因此天上的一年等于人的360年, 所以12000天年就等
于4320000人年. 而在最后一个地纪, 文明衰退, 人一步步走
向毁灭.

这些难道都是巧合吗?

人面狮身像泡过水?

之前曾经说过, 人面狮身像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埋没在砂土之中 .据估
计有三千多年之久. 人面狮身像的外表相当残破 , 虽然咸认为是因为风沙侵蚀的结果,
但波士顿地质学教授确认为, 这种波浪形的痕迹, 绝不是风所造成的
, 应该是在被埋在砂土之前, 经过数千年的雨水冲刷形成的.

不错, 人面狮身像和周围的沟渠都受到严重的侵蚀, 有的地方侵蚀痕迹深达
二公尺, 这种由上而下的侵蚀痕, 只有在大量雨水, 并且长时期的进行, 才有
可能形成. 而风沙所形成的痕迹应该是横向且较锐利的, 而且只有质地较软
的岩层才会受到侵蚀. 这种说法很快地为地质学家及考古学家所接受.
如此说来, 远在撒哈拉沙漠形成前的万餘年, 人面狮身像就被不知名的人类
文明所建造, 而且当时的气候必定多溼多雨. 到底是多久远的年代呢? 据推
测应该至少在一万年以上.

这点或许能够更合理解释为什么现代的埃及人, 无法再建造出类似金字塔
或人面狮身像的巨石建筑物, 因为这种精确的石块切割术不是古埃及人发
展出来的. 现代人并没有承传到他们的技术.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美心理学家揭秘人临死时的感受(图)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雷蒙德.A.穆迪博士在研究过150个濒死体验者(经历过“临床死亡”后复生的人)的案例之后,试图为人们揭开死亡真相。尽管濒死体验发生的情境,以及亲历该种体验的个人性格都有着巨大的差别,但需要肯定的是,在这些人“濒死体验”的陈述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相似性——我把它们大体归纳为14条,他们是按照感受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的。 


1.明知死讯 


他们亲耳听到医生或是在场的其他人明确宣告自己的死亡。他会感觉到生理的衰竭到达极限。 


2.体验愉悦 


“濒死体验”的初期有一种平和安详、令人愉悦的感受。首先会感到疼痛,但是这种疼痛感一闪而过,随后会发觉自己悬浮在一个黑暗的维度中。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最舒服的感觉将他包围。 


3.奇怪声音 


在“濒死”或者“死亡”的时候,有奇怪的声音飘然而至。一位年轻女子说,她听到一种类似乐曲的调子,那是一种美妙的曲调。


4.进入黑洞 


有人反映他们感到被突然拉入一个黑暗的空间。你会开始有所知觉,那就像一个没有空气的圆柱体,感觉上是一个过渡地带,一边是现世,一边是异域。 


5.灵魂脱体 


发现自己站在了体外的某一处观察自己的躯壳。一个落水的男人回忆说,他自己脱离了身体,独自处在一个空间中,仿佛自己是一片羽毛。 


6.语言受限 


他们竭力想告诉他人自身所处的困境,但没有人听到他们的话。有一名女子说,我试着跟他们说话,但是没人能听到。 


7.时间消失 


脱体状态下,对时间的感受消失了。有人回忆说,那段时间里,他曾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体。 


8.感官灵敏 


视觉、听觉比之前更加灵敏。一个男子说,他从未看得如此清楚过,视力水平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增强。 


9.孤独无助 


在这之后,会出现强烈的孤立感和孤独感。一位男子说,他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和别人交流,所以,“我感到非常孤单”。 


10.他“人”陪伴 


这时,周围出现了别的“人”。这个“人”,要么是来协助他们安然过渡到亡者之国,要么是来告诉他们丧钟尚未敲响,得先回去再待一段时间。 


11.出现亮光 


在“濒死体验”最后的时刻,会出现亮光。这道光具有某种“人性”,非常明确的“人性”。 


12.回望人生 


这个时候,当事人会对一生做一次全景式的回顾。当亲历者用时间短语来描述它时,都是“一幕接着一幕,按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移动的,甚至伴随着画面,当时的一些感觉和情感都得以重新体验”。 


13.边界阻隔 


在这时,人会遇到一道可以被称作是“边缘”或者“界限”之类的东西,阻隔你到某个地方去,关于它的形态有多种表述:一摊水、一团烟雾、一扇门、一道旷野中的篱笆,或者是一条线。 


14.生命归来 


如果有幸被救活了,在“濒死体验”进行到某种程度后,人们必须“回来”。在最开始的时候,许多人都想赶快回到身体中去,但是,随着濒死体验的深入,他开始排斥回到原来的身体,如果遇上了光的存在,这种情绪就更为强烈。 


随后,你就真的“回来”了。 


人是一种相当依赖精神的生物,当人“濒死”时,一道微弱的白光就可以让死亡变得不那么可怕。人死的时候,整个一生都将被重新评价,这种评价完全不依赖于你是否腰缠万贯,身份地位是否显赫,而仅仅取决于在你一生里与他人分享的爱和温暖有多少。 




科学家猜想金星是由两颗原行星碰撞形成的(图)



英国科学家近日对金星如何形成这一问题提出了大胆的设想:金星是由两颗巨大的,且体积和质量上相差不多的原行星相撞后形成的。


金星的大气图




金星表面红外成像图



金星南半球在紫外线下的情景



网易探索3月6日讯,据每日科学网站报导,英国科学家近日对金星如何形成这一长久以来一直争论不休问题提出了又一全新大胆的设想:金星是由两颗巨大的,且体积和质量上相差不多的原行星相撞后形成的。提出这一设想的是英国加德夫大学一位名叫胡·戴维斯的地球物理学家。


戴维斯是从月球的形成过程中得到灵感的。科学界普遍认为月球是由一颗体积和火星差不多大的原行星以一定的角度与地球发生碰撞,这次碰撞不但让地球损失了3%的质量,还直接导致了月球的出现。金星和地球有如此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它们地表的化学成分更是惊人的相似。因此,戴维斯推测,金星也是由两颗原行星相撞形成的,只不过两颗原行星在体积和质量上差不多,而且它们相撞的角度是180度,直接对撞。


戴维斯认为他的设想至少可以解释金星上的几大谜团。


一、金星上为什么没有水?


科学家认为,水分子在高温的环境下会和其他物质反应释放出具有放射性的气体氬-40。科学家在探索金星的过程中已经检测到金星具有放射性的气体氬-40这种稀有气体存在,不过非常稀少,只有地球上的1/400那么多。但这足以证明金星上曾经是有水的存在的。但是1961年以来,前苏联和美国先后向金星发射了30多个探测器,它们带回来的信息是:金星是个奇热、表面无水、非常干涸的星球。


那么金星上的水去那里了呢?戴维斯根据他的理论认为,金星上的水在它形成的过程中由于猛烈的碰撞而完全消失了。他认为,因为这两颗在质量和体积上相差不多的原行星是180度的直接对撞,这种对撞产生了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非常巨大,足以使这两颗原行星上的水分子迅速完全分解成重氢分子和氧分子。重氢分子逃逸到金星的大气层中了,而氧分子则和铁反应沈到金星的地核里面去了。


他指出,地球在碰撞的过程中没有因此失去珍贵的水资源是因为和地球发生碰撞的那颗原行星体积比较小,而且角度也很小。


二、为什么金星大气中重氢含量如此高?


根据1970年8月17日苏联发射的「金星」7号发回的数据显示,金星上重氢的含量非常高,比地球上的含量要高出150倍(原文数据)。


有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金星上的气温非常高,达到摄氏447度。水在如此高的温度下马上就挥发成水蒸汽上升到金星的大气中了,在强紫外线的作用下,水分子很快就分解成重氢分子和氧分子了。戴维斯认为,迄今人们并没有从火星的大气中探测到氧分子的存在,即使这些氧分子被岩石吸收了,也应该可以检测出的。但是,现有的证据还没有发现金星岩石中含有任何形势氧的成分,说明在强烈的撞击中,氧分子被大量的「甩出了」金星表明。


三、为什么金星是逆向自转?


根据科学家们长期观察,他们发现金星的自转是逆向的,即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反,这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是独有的现象。


他认为,作为太阳系九大行星成员之一,而且是地球的姐妹行星,它独特的逆向自转只能用它曾经受过非常猛烈的碰撞来解释了。戴维斯说,它原来的自转方嚮应该与众兄弟的是一致,后来真是这个巨大的碰撞,使它改变了方向


四,为什么金星没有自己的卫星?


金星是没有自己的卫星的,这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也是很特别的。戴维斯说,这也可以用他的理论来解答。因为金星是由两颗在体积和质量上相差不大的原行星180度对撞而形成的,这样一种对撞一般不会形成比较大的碎片,所以它没有自己的卫星。


胡·戴维斯的这一大胆猜想,已经获得了不少的科学家的支持,但是由于相关探测器还没有传回準确的数据,科学家希望能够通过金星探测器对金星进行全面的探测,特别是对金星的土壤、大气层和火山进行认真的分析。虽说金星空间探测硕果纍纍,人类已经向金星发射了30多颗探测卫星,但仍然有许多待解之谜,神秘的金星将是人类继火星之后最需要关注的一个星球。

 

超自然科学与古文明科技

古文明一直是现今无法想像的谜团, UFO一直是人类科技无法跨越的领域,奇珍异兽总会令人大开眼界! Ancient civilization has always been a mystery today can not imagine, UFO has been unable to hum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ross the field, rare animals will always an eye-opener!

使用政策 Usage Poli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