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二十世纪,相对论光环之下的爱因斯坦由人而神,成为人们眼中长相奇特、性格古怪的科学天才。然而,隐藏在符号化脸孔之后的爱因斯坦其实是个集合多重社会角色、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物理之外,他的许多侧面不为人知。
一生热爱音乐
爱因斯坦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3岁在他阅读康德的哲学著作同时也发现了莫扎特的奏鸣曲,从此坚持自学小提琴,小提琴也成为他最喜欢的乐器。
爱因斯坦对音乐抱有一种谨慎的尊重,迟暮之年,当抖动的手已经无法如从前一样灵活地拉小提琴时,他就更多地选择弹钢琴。一位朋友想把一把名贵的小提琴送给他,他却表示“我知道我现在的演奏水平”,于是婉言谢绝。
爱因斯坦的演奏水平外界评论尚有争议,有的人认为他的演奏相当了不起。也有些人认为爱因斯坦的演奏水平一般,这大多来自专业音乐家,可惜爱因斯坦演奏录音几无存世。爱因斯坦对音乐的重视与情感,甚至延续到子女的教育当中。他曾对儿子说,“你应该去音乐中寻找心灵的归宿”。
爱因斯坦对很多音乐家及其作品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最喜欢的音乐家是巴赫和莫扎特,他认为巴赫音乐的典型特征是典雅,而莫扎特则非常优美,相对而言,贝多芬的音乐“过于强烈”。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怀疑者
“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可能是同时代的两个最有名的犹太人,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改变当代和未来。这两位巨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原来,共同的反战立场曾将爱因斯坦与弗洛伊德联系在一起,在两人合写的小册子《为什么战争?》中,曾稍微透露彼此之间的情感,但爱因斯坦内心里对佛罗伊德的学说并不相信,甚至还有些直觉的反感。
弗洛伊德曾于1927年1月17日给爱因斯坦写信,希望给他做心理分析,爱因斯坦草拟的回信中表示:“我很遗憾不能满足您的愿望,因为我愿意在一个还未被分析的暗处呆着。”不过,这封回信是否发出无法确证。
1928年2月15日,《精神分析教育学期刊》的编辑门格博士和作家茨威格给许多著名人物写信,号召他们支持弗洛伊德获诺贝尔奖。爱因斯坦在给门格的回信中说,“出于对弗洛伊德的杰出成就的敬慕,我决定不介入目前的状态”。
爱因斯坦在1949年的一封信中含蓄地批评了弗洛伊德:“这位老人有着……敏锐的想象力,除去常常对自己的思想太迷信,他是不会为任何幻觉所迷惑的。”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1908年前后,爱因斯坦与哈比希特兄弟共同开发了一个电容放大器。在爱因斯坦的书信中,这个测量仪器常常被称为“我们的小机器”。为了测量出极弱的电流,该电容放大器把电压扩大上万倍。1920年前后,盖拉赫曾用这个测量仪器测出了金属的接触电压。后来这一研究也从试验上确认了爱因斯坦关于光电效应的论文。
据统计,爱因斯坦和西拉德合作申请了很多专利,其中8个是向德国、6个是向英国、1个是向美国。除了向英国申请的两个外,其余的都获得了批准。其中向德国申请的专利,都是在他离开德国后获准的。
0 comment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