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午餐是人类向往的美好愿望。可是在宇宙中提供免费午餐是普遍现象。绝对质能体系允许提供这样的午餐。人类生存的地球,就是绝对质能海洋绝对质能时空提供的最好免费午餐。地球是一个恒星燃烧熄灭的残骸,并不耸人听闻。
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高热熔融状态到低温凝固状态的过程。而常识告诉我们,高热气体的湍动不仅不能形成固体而且使气体更加分离。假如类地行星由气体凝固而成,那么必然经过低温冷却过程。究竟冷却到什么程度才能形成固体,重核元素与轻核元素有差异。如果由低温气体凝固而成,那么类地行星就不能凝聚那么多重核元素。如果由高温气体凝聚而成,即使能够积聚那么多重核元素,那么由高温气体凝结形成熔融状态的岩浆的高温又来自何方?何况在极高的温度下,湍动的气体无望形成固体,更不要说形成地球上分异的巨大质量的重核元素堆积。据英国《新观察家报》2000年4月29日报道,华盛顿大学的物理学家默科维茨博士和贡德拉克教授历经四年、耗资数十万美元的计算,得出地球质量最新的计算结果是5.972×10^15亿千克,比原来的计算结果5.976×10^15亿千克要少一些。人们知道,除了地球上的水圈水体中含有少部分氢等轻核元素之外,地球质量的绝大部分是重核元素。据测算,地球上这么多重核元素的形成,没有数十个太阳质量的恒星同时燃烧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供各级各类核聚变之需,是根本不可能的,更不要指望一代一代恒星将所形成的重核元素以气体的方式抛向太空,而后又靠气体湍动一点一点地将这些重核元素收集起来,形成各类物质分异的巨大的类地行星了。假如气体凝结时物质是冷却的,并没有分异,分异是类地行星形成之后的核反应过程所形成,那么形成成分分异过程的核反应又该使这些星球成为什么样子呢?这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地质学上的矿物形成、堆积与分异的五彩缤纷,如范围广阔而深厚的焦土——红壤土、油光放亮的黑土地、浩瀚无垠的戈壁沙漠;地球物理学上的火山爆发、板块挤压、造山运动的惊天撼地;地理学上的雄峻险绝的山川走势、大洲大洋的宽广无边与不规则分布;整个地球的高低不平的自然面貌等几乎全是由能量巨大的爆炸、涌动或燃烧所产生的。这些都能充分说明早期的地球是个物质沸腾的处于熔融状态的半液态半固态的正在熊熊燃烧的炽热发光的巨大火球。用现代科学家的标准和观点来看,50亿年前的地球没有什么理由不把它当作恒星来对待。
如果将重核元素全部视为恒星核燃烧的炉渣,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地球上规模巨大的重核元素的堆积与分异,在排除了不可能因素之外,只能说明过去的地球是一颗巨大的恒星,地球的年龄大于或等于当今太阳的年龄,现在的地球只能是过去那颗变为地球的巨大恒星燃烧熄灭的残骸或恒星核燃烧的炉渣。要么地球形成早于太阳而晚于月亮,要么地球原来为太阳的一部分,由太阳分裂出来一小块形成了地球。既然由太阳分裂出来一小块形成地球的可能性较小,那么地球本身就是一颗恒星燃烧熄灭的残骸或恒星核聚变的炉渣,而这颗恒星定会早于太阳或与太阳同时产生,但由于其质量与体积远远超过太阳而过早地熄灭了。只剩下一颗炽热的残骸在太阳系中转来转去,随着宇宙时钟的摆动,继续向宇宙散发着热量,最后由未燃尽的残氢剩氧迅速结合成水,将这颗恒星残骸上的烈焰浇灭了,形成了地球。类地行星都是恒星的残骸或炉渣。类木行星也是恒星燃烧熄灭的残骸或炉渣。行星都是恒星的残骸或炉渣。各大行星所携带的卫星也可同样理解为通过涡动变轨转移到中心天体外围附近进行轨道运动的残骸或炉渣,也可理解为小恒星团的残骸或炉渣。在燃烧的最后,只有带领它们的“爷爷(地球等)”有大气存在,而实际上“爷爷”正好是“孙子”。当然这也不尽然全是变轨而来,但不能排除变轨的可能性。
双星体系的互绕为太阳与地球原恒星的轨道交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运动速度加快了的地球原恒星自然要赶上和超过太阳,成为绕太阳运行的行星。
地球斜着地轴的轨道公转运动,为地球是一颗恒星燃烧熄灭的残骸提供了可靠的事实证据。这一现象本身就证明地球在远古时期与太阳并不是同一轨道面,地球轨道是明显变化了的,但地轴仍保持原来的方向。
伴随着氢与氧的结合,氢与碳的结合也开始了。整个恒星的外围气壳迅猛坍缩。如果从外星系看来,它已不发光了,就像一个黑洞一样,什么东西都逃不出去了。尤其在核燃烧不那么猛烈的30°线以外,随着地球表面的降温作用而逐渐形成较为坚硬的岩石,氢与碳的结合在地表下面异常迅猛。碳与氧的结合形成了大量的COˇ2,加上与水的双重作用,阻止了碳的化学燃烧和继续核燃烧,结果大量的碳元素以晶体的形态埋藏于地层内部形成了煤炭矿床。多相核燃烧或多相核聚变在同时进行时,尽管先轻后重,但由于上下能量的对流传导辐射与物质的上下翻滚与湍动,氢核聚变燃烧与碳核聚变燃烧的层次在中后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这可从地球上的煤炭与煤矸石等二者所处的混沌状态中看出这种浑成关系,也可从石油的形成悟出一些碳氢混合相互伴生的密切关系。氢与碳结合可能有两种途径:一是气壳中的碳元素蒸汽与气壳中的氢结合而形成碳氢化合物,流入爆炸而形成的巨大坑穴之中,后在地壳变动过程中形成的空隙中积贮起来,长期埋藏于地下形成了我们称之为油田的区域。这种方式形成的石油一般认为埋藏较浅,容易与大气中的氧接触,很容易发生所谓的石油化学自燃现象。这种方式大概不是石油形成的主要形式。二是地壳中的高温碳夺取低温水中的氢而直接形成碳氢化合物,直接积贮在地壳变动的空隙中变为石油。这种途径形成的石油是“顾名思义”真正意义上的“石油”。因为这种方式形成石油是在地下,没有与空气中的氧接触的机会,不大可能出现所谓的石油化学自燃现象。石油的这种形成油方式大概是石油形成的主要方式。由水中游离出的氧则与碳和钙结合而形成碳酸钙,随着温度的降低与物质的分异过程的发生而变为坚硬的岩石。由于水的这种解体方式是在相对温度与相对压力很高的情况下发生的,在地下石油与碳酸钙很快就分异了,出现了各自相对集中的区域。在核聚变层次较高级的南北纬30°线以内等地方,大部分轻核元素转化为钠钙以上的物质元素,形成熔融状态的岩浆,阻挡地球内能的释放,这些岩浆在地球内部不断搅动、措动、推动或翻动,引起持续不断的爆炸和喷涌,形成一道道大山脉。 在像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亚洲阿联酋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柴达木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瀚海盆地等沙漠地区,由于地球表面的物质非常松散,对于内能的释放则阻挡较少,因而很少出现喷涌或爆炸现象,没有形成较大的山脉。石油则在山脉的推压或挤压下渗入盆地边缘或海湾或低洼地区。由此可以看出,岩石是恒星燃烧的渣滓,煤炭是恒星未来得及燃烧的中间燃料,石油是恒星生命结束时留下来的遗产,水是恒星完成燃烧过程而促进恒星向类地行星转化的催化剂,氮(N)是恒星燃烧的副产品(但它却是生物蛋白质的构成成分),铁(Fe)以后的元素是恒星衰老的诱因。作为地球上灵长类睿智生灵的人类,面对宇宙老人留下的诸多宝贵遗产,面对宇宙老人提供的那么丰盛适口的免费午餐,不得不千万次地盛赞宇宙老人的无私。
地球是一颗地地道道的恒星残骸或恒星核燃烧的炉渣,地球的过去是一颗恒星,恒星的未来是行星。如果有人怀疑或否认地球是一颗恒星燃烧熄灭的残骸或恒星核燃烧的炉渣,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当一颗恒星燃烧之后变成一个白矮星、中子星、脉冲星或黑矮星时,这些小的天体本身是非常热的,如果它们这些不那么引人注目 的小天体继续在宇宙中游荡并继续冷却,它们的将来会是些什么不是可以令人深思的吗?至今恒星演化和行星演化在理论上还存在着难于弥合的裂痕或鸿沟,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于冒险猜想行星是恒星燃烧熄灭的残骸或恒星核燃烧的炉渣,行星是恒星演化的直接产物,这种局面是应该改变的时候了。人类发源于地球,生存于地球,寄生于地球,贪婪地尽情地享用着上帝提供的免费午餐,人类是无比幸福的。但是也应当看到,等到地球表层的有限资源枯竭之日,地球演化的深层矛盾就会凸显出来了,人类所面临的考验就不是本书所能描述的了,冒昧地说也就是地球人类毁灭之时就要到了。
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宇宙是无私地提供了免费午餐的,生物则是可怜巴巴的乞讨者或寄生腐生者。尽管如此,人类也应为成为所在可视宇宙的观测者而感到骄傲,而不应为寄居恒星残骸而气馁。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全是一家。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人人都应爱自己的家。
在我们的宇宙中,氢、氧和水是丰沛的,这恰恰是产生生命的最基本的条件。由于恒星演化成行星存在着普遍性,行星是恒星的残骸或炉渣,而恒星周围又普遍存在着行星现象,在数以亿万计的恒星周围运转的无数颗行星,类似于地球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行星肯定是很多的。这些行星的存在,为宇宙中广泛产生生命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生命现象就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尽管人类目前还没有或不可能在宇宙中找到知音,甚而至于永远找不到知音,我们也没有理由来否认宇宙中生命现象普遍存在的可能性。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0 comments:
发表评论